平凉市科学技术局_dafa888体育,dafa888官网

dafa888体育,dafa888官网

图片
欢迎进入平凉市科学技术局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dafa888官网

林铎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市科技局            来源:平凉市科学技术局            时间:2017-09-08 23:32

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全力做好“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工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凝心聚力实施脱贫攻坚“一号工程”的重要时刻,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对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如期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昨天下午,三运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从战略布局更加完善、政策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改革更加深入、科技供给更加有力、支撑作用更加凸显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创新型甘肃建设取得的新成效,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撑中高增长新平台三个方面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加快推进创新型甘肃建设的关键点,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保障的系统性要求。科技部李萌副部长对我省贯彻落实中央“科技三会”精神、加快创新型甘肃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好三运书记和李萌副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问题导向,正视我省科技创新的突出短板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我省时“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驱动取向,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全省科技综合进步水平不断上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省科技综合进步水平从“十一五”末的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8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2.5%提高到50.3%,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在逐步形成。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跨越“三期叠加”阶段的新形势相比,与落实中央“科技三会”的新精神、新要求相比,与“十三五”期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相比,我省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彰显,各种科技资源的活力还没有很好地释放出来,崇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一是科技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我省科技资源配置还存在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现象,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在省一级,科研资金由科技、教育、发改等部门多头管理,项目小、散、乱、交叉、重复问题比较突出,去年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最大的1500万元,最小的只有2万元。同时,科技计划之间功能分工、定位不够清晰,布局不够合理,公开统一的省级科技计划管理平台尚未建立,个别项目存在重复申报的问题。在县一级,全省仅有17个县(市区)的科技管理部门独立设置,69个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并入发改、教育、工信等部门,县域科技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明显弱化,各类科研项目、资金资助、成果转移转化、院地合作无法落地的“悬空”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创新政策落地不够到位。近年来,省里按照国家的部署,研究出台了许多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但政策落实中还存在“中梗阻”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省委省政府的政策落实到创新主体上,缺少对政策的宣传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或实施细则。据省政协、省科技厅等部门调研显示,全省70%企业对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不了解,38.2%的企业没有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57.6%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不了解离岗创业政策,一些好政策因宣传普及不到位,不为人知,更谈不上有效落实了。三是创新人才严重短缺。我省每万人研发人员15.88人,远低于全国39.12人的平均水平,且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省科技人才流失现象十分突出,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的人才流出与引入比例超过2∶1;省属科研单位更是情况堪忧,从我省流出的高级职称技术人才过千人,引入的不足百人,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我们耗费了大量资源培养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说到底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四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凸显。据省科技厅调查,我省51%的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53%的企业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76%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这组数据反映出我省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少,难以掌握市场话语权,无法形成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科技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远低于全国11.8%的平均水平,受制于资本、人才、管理等因素,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研院所、高校的研发工作不能很好地与我省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接,“重研发、轻转化,重基础、轻应用,重论文、轻专利”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缺乏中试基地和中试条件,“十二五”期间全省52.9%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不具备成果转化能力,导致一些处于科技前沿、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有些没有在有效转化期内转化,成为“明日黄花”,有些在外地转化,“墙里开花墙外香”;社会组织和各类创客由于受创新资源、信息来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五是创新平台作用发挥不够。我省最大的创新平台——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获批建设已有两年,但标志性、示范性、引领性的项目不多,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85家,与东部省份还有很大差距(全国有6万多家,仅广东省有1万多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要素聚合度不深、创新活跃度不强。作为试验区建设主体的四区科技创新能力进步不明显,兰州新区企业数量增加速度快,但大多数企业处于成长培育期,总体规模很小,看来看去,传统产业提升的典型就是兰石集团,新兴产业发展的范例就是水性科天;兰州经济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比较少,高新技术企业仅19家;兰州高新区作为首批认定的国家级高新区,多次调整、多次创业,目前依旧处于创业阶段;白银高新区起步晚,创新资源少且分散,还没有走出初创期。此外,全省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35个(国家级7个、省级28个),但大多数产业资源型特征明显,初级产品比重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区域间产业同质现象普遍,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产业格局亟待优化。

  以上这些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个性的,各地各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举一反三,穷尽问题、对症下药,正视差距、补齐短板,不断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二、明确着力重点,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当前看,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任务,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无论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还是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更好地推进结构调整,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攻坚、取得突破:

  第一,依靠科技创新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我省的工业结构中,传统原材料产业占比高,以能源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的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80%以上。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依靠资源扩张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单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积弊越发凸显,产能过剩严重(去年全省水泥、钢铁、煤炭、电解铝等行业的闲置产能分别为500万吨、400万吨、800万吨和74万吨,分别占总产能的9%、30%、15%和25%)。但客观地讲,原材料产业仍然是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短时间内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还难以完全替代原材料工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要依靠“新”、“旧”混合动力实现稳增长。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创新传统产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使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这方面有两件事比较紧迫,而且容易抓出成果:一是抓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改造,推动转型升级。立足底子好、潜力大的传统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发现价值链,瞄准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解决当前我省传统产业存在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成本缺乏竞争力、附加值低、行业上下游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兰石集团对接市场需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短短几年间就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取得了较好效益,是我省传统优势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范例。二是抓军工科技成果的民用发展,促进深度融合。军工企业也是我省发展的强项,航空航天、材料工业、核工业等在全国处于“并跑”、“领跑”地位,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好,引导军工科技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支持军工企业跨行业合作,加快“军转民”、“民参军”项目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军地双向流动,推动建立军民两用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等,建设科技军地共享平台,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第二,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新动能。我省从2014年启动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从实际效果看,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1.9%,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3.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7.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1%,其中有23户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实现了2位数增长,有9户企业增速超过30%;今年上半年,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9%,持续了强劲增长的势头,但由于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像水性科天这样具有示范性、标志性的企业少,难以抵顶部分传统支柱产业增长放缓的影响。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打造成我省经济稳增长的新引擎,就必须适应未来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和“量”。在提质上,要立足我省优势,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规划,争取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这方面,省里确定并以股权投资方式扶持的5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要当好“领头羊”,加强与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力争在一些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尽快取得突破,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在增量上,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把我们已经谋划的 50条百亿元产业链精心打造好,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乘数效应”,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聚焦政策、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尤其要进一步创新投资方式,发挥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加大对处于起步阶段、有市场前景的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扶上马送一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

  第三,依靠科技创新拓展现代农业发展新空间。这些年,我省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粮食生产在种植面积没有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实现了总产“十二连丰”,以人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47%的水资源、生产出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粮食,就是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发展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的成功路子。但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特色产业体系不健全、链条不完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滞后等问题,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弱,农业发展受到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补贴“黄线”和资源环境“红线”的双重约束。要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在生产环节,要进一步加强以农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按照我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农业生产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加快智能控制等技术在我省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增强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供给质量,解放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加工和流通环节,要立足我省特色农产品品质好的优势,通过科技攻关,加快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动我省特色农产品由初级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由产业链初端到终端跃升。比如,在我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牵头成立,由2所高校、24个科研推广机构、63家企业组成)的推动下,高校和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兰州百合保鲜、杀菌、糖分催化等技术难题,使鲜百合的海运周期延长至3个月,售价提高了30%以上,成为远销欧美的高端保健食品,这就是一个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和附加值的成功例子。我在这段时间的调研中感到,我省的冷链仓储物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虽然这项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我们在重视程度上还需要再强化,特别是要加大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我们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调整好销售时间差、赚取价格差,有效避免“谷贱伤农”的问题。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营销能力。我到陇南看到当地通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破解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瓶颈,让好的产品有好的价格、好的销路,充分显示了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要抓好科技扶贫工作,通过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来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培育、运用大数据管理平台更好保障“六个精准”等措施,发挥好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方面的作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四,依靠科技创新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省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抢抓政策机遇,结合省情实际,在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攻关。立足我省生态环境脆弱的短板,依托中科院寒旱所、兰州大学草科院等科研机构,加大科技攻关,尤其要把重大环境问题梳理成“折子工程”,加大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力度,要有一套对河流、冰川、湿地、草原、沙漠、土壤等进行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成套技术,并通过推广应用,切实遏制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留住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国庆期间我在民勤调研时,看到石羊河流域通过多种科技措施组合配套的综合治理,民勤的青土湖已经形成了大面积湿地,防沙治沙的一系列措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把防沙治沙与沙生植物的培育发展结合起来,达到了既治理沙漠又促进农民增收的双重目的,有关部门要很好地总结推广。二要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牢固树立循环发展理念,把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这篇大文章做好,这方面我们的潜力还很大。国庆期间我到华亭县调研,庆华公司依托当地优质陶土资源,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打造年产7200万平方米建筑陶瓷生产线,不但提升了华亭陶瓷产业整体水平,而且实现了无尘、无渣、无废水排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样的项目既从源头上减少了资源消耗,又推进了节能减排。要认真总结我省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对再制造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应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三要探索美丽城乡建设的科技路径。从营造宜居环境入手,通过科技创新推进美丽城乡建设,在城市,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餐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在农村,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秸秆、尾菜、废旧农膜等种养殖废弃物的再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确保让人民群众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享受到优美的人居环境。四要打造防灾减灾的科技体系。近年来我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安全事故,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外,也与科学的预报预警跟不上、隐患排查不到位、防范机制不健全等有关。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运用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地质监测和预警系统,增强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减少因灾损失,有效避免环境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五,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新水平。创新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如何针对我省地域广大的特点,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更公平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更优质的社会保障等等,是我们当前科技创新需要聚焦攻坚的重点方向之一,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这方面要加强服务引导,顺应民生期待,推动实现共享发展。一要着眼于社会公平,大力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手段,让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方便、快捷地向基层和农村延伸。二要着眼于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着力打造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效能监察于一体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网上行权,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和部门数据共享,优化政务服务,实现利企便民,真正通过科技手段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要着眼于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助推我们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要加强监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推动物联网、计算机技术等科技手段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四要着眼于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创新管理方式,加大新型科技成果应用,推动“平安甘肃”建设。五要着眼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创新依靠科技手段管理城市的方式方法,通过集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三、聚焦政策落实,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甘肃,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好当前我省科技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强化创新政策的制度性供给解决好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发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释放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

  一要优化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推动科技创新,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优化制度供给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评价。对于那些不适应科技创新要求、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体制机制创新助推科技创新,提高创新效率。要积极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主动向科研院所和高校放权,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学科专业设置、设备采购、建设项目审批等各方面,给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创新主体更多的科技研发自主权、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要加强科技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当前我省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问题,说到底是创新乏力、创新不足,只有加强科技供给,才能破解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的难题,更好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进一步加大科技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加强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见效,重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要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当前,要逐项落实我省《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围绕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4项与国家对应的科技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专项等2项突出我省特色的科技专项,加强省级科技计划与资金的优化整合,加快解决封闭、分散和战略目标聚焦不够的问题,提高投入效率,年底前全面完成省级科技计划的优化整合,实现科技计划安排和预算配置的统筹协调。要推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针对目前科研人员反映较多的科研投入重物轻人、经费管理条条框框多等问题,要抓紧研究提高科研项目的间接费用和劳务费比例、赋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预算调整权等办法,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科研服务”等措施,精简程序、简化手续,使科研人员从那些杂事琐事中解放出来,安心搞好研究。

  二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最为敏感,抓科技创新,首先要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科技创新带动作用,让行业领军企业“唱主角”、“挑大梁”,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引领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也最具爆发力,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单项技术进行原创性开发,尽快在产业细分领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在创新链上的合理分工,实现大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共赢。要落实好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对国家出台的各项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省里的相关政策措施要全面梳理,逐条逐项对标落实,激励和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创客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发挥各种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中的整体效应。

  三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从创意、研发到孵化,最后实现产业化,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需要各类创新要素的协同集聚,这就需要有平台、有载体、有示范。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不错,但要进一步发挥好作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加快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把《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内容分解成年度任务逐项落实,尽快引进、培育一批好项目,争取早日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兰白科技创新驱动基金闲置问题,相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不但要把钱花出去,坚决避免基金趴在账上睡大觉的问题,还得花在刀刃上,确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益。要发挥好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一方面,要把现有的各类技术中心、实验室、基地等平台用好,切实让平台成为科技创新开花结果的有效载体,每年每个平台要有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避免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平台只是在墙上挂挂、让领导看看。另一方面,要瞄准科技发展前沿,争取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建成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孵化器,为科技成果成功孵化、转化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高新区和园区建设,进一步强化高新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强与金融、创投、风投、孵化器的结合,加快优势科技资源向高新区和园区集中布局,推动实施科技含量高的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把高新区、园区建成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摇篮、科技产业集群创新的基地。要通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来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作用,这方面,三运书记在昨天下午的讲话中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摸清底数、对接需求,以此来确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模式和评价机制,切实扭转我省科技人才不足的局面。

  四要畅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通道。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去年,国家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今年4月,我省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近期,省政府又研究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现在关键是要抓好宣传、细化和落实。要健全成果研发机制,及时总结推广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办法,全面下放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各类科研人员和团队在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中的利益分享比例,让他们通过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拥有“一朝致富”的机会。要健全成果交易机制,用好科技大市场等平台,形成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网上与网下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体系,保障科研成果顺利进入市场。同时,还要加快培育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牵线搭桥,既避免企业面对技术瓶颈“望洋兴叹”,又避免创新成果“束之高阁”。要健全成果落地机制,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市州政府要立足发展实际,主动与省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导企业建立科研成果对接转化机制,促进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品优先在我省落地转化、形成产业。特别是要拓展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渠道,鼓励各类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有效防止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让来之不易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开花结果。

  五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推进科技创新,良好环境是保障。各级政府在这方面要有作为、敢担当,要不断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申报、奖励和保护制度,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惩戒,有效保护和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动力。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办法等相关政策,拓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要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营造一个支持创新、保护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建立容错机制,努力形成政府有明确的创新导向、创新主体有内在的创新动力、全社会有宽容的创新氛围的良好格局。

  同志们,科技创新事关我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切实增强加快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 杨文杉在市科技局2019年工作安排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下一篇 2019年平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收藏网页  |  网站地图
dafa888体育,dafa888官网:平凉市科学技术局 备案号:陇ICP备15001910号-2 网站标识码:6208000004
地址:平凉市崆峒区西门坡91号 邮编:744000 电话:0933-5969282 甘公安备6208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