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科学技术局_dafa888体育,dafa888官网

dafa888体育,dafa888官网

图片
欢迎进入平凉市科学技术局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履职依据>市级/本局政策文件

关于印发平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责任编辑:市科技局            来源:dafa888官网            时间:2022-03-02 15:44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于印发平凉十四五科技创新

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平有关单位

平凉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29

 

平凉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平凉建设,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2190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平政发〔202120,结合平凉市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三五期间,平凉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平凉建设,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全市科技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企业主体地位日益强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7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0家,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30家,2020年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1户,培育小巨人企业1家,荣获甘肃省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1,形成了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创新平台建设有效推进。平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批复建设,实现了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平凉工业园区升级为甘肃平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备案国家星创天地8家,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省级创新型县域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2个。科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2项,投入科技资金4919万元。其中,争取国家项目5692万元,省级项目1323322万元,实施市级项目90905万元。高温高压超大排量蒸汽疏水阀、快插式交流真空接触器、静宁1新品种、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平凉红牛繁育技术集成示范、马铃薯雾培法繁育技术引进示范等项目成为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工程。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丰硕。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累计达到32.12亿元,登记省市级科技成果104项,获得授权专利1896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96件。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达到7户,荣获甘肃省发明专利奖3项,毫米波磁控管阴极制造工艺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0年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名,拥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名,甘肃省333科技人才、555创新人才10名,甘肃省优秀专家17名,甘肃省领军人才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4名。科技合作交流逐渐深化。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开展国际交流36,引进国外先进设施与技术10余项,精选优良示范品种17种。着力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科技合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71份,组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26项。

(二)面临形势

从国内外来看,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互联网+”、低碳生产、复合材料等正在加渗透融合,科技正在对全球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方式、治理规则等产生深刻影响我国已正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的地位与责任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从全省来看,近年来,甘肃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对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甘肃交汇叠加,为科技创新支撑甘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全市来看,平凉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今后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总体来看,全市科技创新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上步伐不快,全市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少,机构专业化程度低,参与市场竞争、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科技投入明显偏低。全市利用财政资金撬动企业、社会资金投入还不够,企业投入主体不突出,社会投入缺乏,金融投入渠道不畅,制约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和效益。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不足。大多企业对市场变化趋势缺乏深入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研发推广力度不大,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不能有效组合,尤其是缺少自主技术和核心技术。四是科技创新人才不足。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行业分布不均匀,生产一线科技人才匮乏,企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非常稀缺。

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平凉市科技发展既面临着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平凉市要顺应和把握新时代科技创新趋势和要求,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主动对接国家和甘肃省发展战略,高起点谋划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加快实现动力转变,使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驱动力,赢创新发展更大空间。

二、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dafa888体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全市发展思路和目标举措,以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为引领,以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构筑高效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高水平科技创新供给不断增加,为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整体推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让科技创新贯穿渗透经济、社会、民生各个领域。聚焦事关全局的关键核心领域和发展需求,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促进全市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2.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把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作为发展的突破口,围绕重点产业链发展,紧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端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大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坚持科技为民成果共享。坚持科技进步造福人民科技成果惠及百姓,把科技研发、科学普及与改善民生福祉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点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创新成果,提升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协同。突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改革促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全面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在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等方面形成多元化融合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2025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深入,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活跃,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有较大提升

1.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省前进4个位次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8%以上,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比达到1%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24以上

2.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攀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特色优势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5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2%以上。

3.创新型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才评价、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和核心研发团队不断集聚。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5人年,重点选拔培养60名首席专家和领军人才,柔性引进100名国内外高人才,挖掘培育1000名技术骨干和青年创新人才。

4.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更加完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得到有效支撑。到2025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12.45亿元以上,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增加10家以上

1  “十四五”时期平凉市科技创新主要目标

序号

 标

2020

2025年

属性

备注

1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区类)

五类地区

四类地区

预期性

 

2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0.2

0.8

预期性

 

3

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0.37

2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

0.25

1

预期性

 

5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1.47

5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18

0.24

预期性

 

7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亿元)

6.68

12.45

预期性

 

8

高新技术企业数(户)

17

50

预期性

 

9

级科技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普基地等)

4

20

预期性

 

三、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做优特色、做强存量、做大增量的产业提质增效目标,集聚各种创新要素和创新手段,重点围绕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旅康养生态环保九大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战略产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煤炭分质转化利用。针对煤炭分质转化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华亭煤业集团公司、北京恒泰洁能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自身技术力量,同时加大与中科院、高等院校及设计院等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攻关,自主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及新材料,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对现有企业技术和装备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煤炭分质转化利用效率。

专栏1  炭分质转化产业创新重点

1.开展煤炭资源绿色勘探、智能高效开采、煤机装备智能化等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技术和重大危险源智能感知和预警等技术装备。

2.加快推进煤制烯烃、芳烃、乙二醇、天然气等煤炭资源新技术应用、工艺设备改进优化和产业化。

3.开展聚丙烯无纺布、多层共挤热收缩膜、塑木复合材料、聚丙烯低发泡材料等技术应用与推广

4.煤化工废弃物处理处置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开展煤化工废气、废水、废渣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应用推广。

5.大力推广热电联产、冷热电联供、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循环硫化床发电等先进发电模式和技术,引导和支持利用工业余热发电。

)平凉红牛围绕建设中国高品质肉牛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肉牛品种为目标定位,在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基地建设、屠宰加工水平提升、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专栏2  平凉红牛产业创新重点

1.平凉红牛种质资源研发。依托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重点围绕平凉红牛育种群遴选、核心群组建、种公牛站及种质资源库建设、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特性研究、全基因组选择等内容开展平凉红牛育种联合攻关,全力推进平凉红牛品种培育进程。

2.饲草料基地建设。重点围绕优质饲草高效生产加工、平凉红牛科学饲养管理,建设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工基地。

3.平凉红牛提质增效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重点围绕优质高档肉牛育肥生产、标准化屠宰加工与分割分级、疫病防控、粪污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开展关键技术及机械设备的研究制造与示范推广。

4.平凉红牛产业系列标准研究制定。重点围绕饲草料生产加工、标准化规模养殖、肉牛繁育、屠宰加工、牛肉分割及等级评定等内容,开展平凉红牛产业系列标准及技术规程的研究制定。

5.智慧管理平台技术研发。开展牛产业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建设平凉红牛信息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

 

(三)静宁苹果立足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以生产绿色、有机、安全、营养果品为方向全力推广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农业遥感等新技术,建设一批智慧果园,实现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灾害预警等智能化作业。推进技术研发中心、大数据平台中心建设,把科技成果、大数据运用融入到生产管理、加工物流和销售全过程,提高果园机械化、现代化、科技化管理水平。

专栏3  静宁苹果产业创新重点

1.苹果新优品种引进示范推广。重点引进筛选出适宜我市的优质、高产、稳产优良品种,及时调整早、中、晚熟,鲜食、加工品种结构,以满足市场对品种多样化的需求。

2.苹果优质苗木繁育技术。重点开展林果种苗快繁技术和商品化育苗技术。

3.果园提质增效技术。重点开展新植果园矮化密植、幼龄果园管理、盛果期绿色栽培等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4.果园防虫防病防灾减灾技术。重点开展病虫害绿色高效防控、抗旱保墒、人工影响天气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5.果园管理智能化机械化技术装备研发应用。重点开展苹果采摘、田间管理、产后加工等机械装备的研发,大力推广经济实用型果园机械,着力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苹果机械化管理体系,实现果园管理的全程机械化和采收半机械化。

6.智慧果业管理平台技术。重点开展果业生产、管理、加工、物流、销售产业链条的大数据运用研究,构建以生产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有害生物防控、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产销信息对接、果品营销为重点内容的智慧果业管理信息平台。

7.苹果加工增值增收技术。重点开展果品烘干、保鲜、包装、储藏等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备引进研发,果汁、果脯、罐头、果干等果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8.重茬果园土壤改良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引进抗重茬砧木,选配出适宜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抗重茬砧穗组合,采用合理间作套种、土壤改良修复、施用微生物菌肥、抗重茬栽培技术和栽培模式等组合拳,集成总结出苹果重茬栽培无障碍技术,促进我市老果园更新升级及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设施蔬菜以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为方向,扩大优质高原夏菜、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加大新优特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为打造泾汭河川区国家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和建设甘肃东部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专栏4  设施蔬菜产业创新重点

1.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重点开展各类蔬菜优质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支持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2.蔬菜绿色增产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重点开展特色蔬菜配套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药减施及替代技术等研究示范。

3.马铃薯脱毒繁育技术。重点开展庄薯系列优质新品种选育。

4.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开展种薯催芽、茎尖剥离、瓶苗扩繁、水培、移栽、收获、晾晒、分级贮存等技术研究,建立示范基地。

5.平凉山药提纯复壮及高效栽培技术。重点开展平凉山药提纯复壮,建立山药优质栽培示范基地,引进筛选出适合平凉地区栽培的优质山药品种,改良山药根际生长环境,提高山药产量,提升山药商品性状,引进先进的机械化收获技术及设备,进行平凉山药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

(五)中医中药打造皇甫谧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平台,重点在中医中药发展支撑体系建设、道地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现代中药生产制造体系建设、中医养生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溯源体系建设、皇甫谧针灸技术提升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延伸中医中药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打响“养生平凉”品牌。

专栏5  中医中药产业创新重点

1.依托皇甫谧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平台,建设中医药创新服务平台,解决中医药产业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等技术瓶颈问题。

2.鼓励开发平凉道地大宗药材及药食同源特色中药资源,研发生产中药新药、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药膳等中医药新产品。

3.建立道地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体系,重点开展道地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应用,建立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药源基地,打造一批种植示范村。

4.研发推广适用于道地大宗中药材耕种、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控农机具,提升中药材质量品质和生产效率。

5.开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中药工业经济的融合,改造升级中药生产、管理、销售、仓储等环节。

6.研究开发中药材系列旅游商品,开展中医美容、中医减肥、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旅游服务项目,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与旅游产业的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医药旅游商品品牌。

7.建立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溯源体系,重点在中药材生产大县开展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储存、市场流通和终端消费等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为用户选择中药材和药品提供质量参考。

8.提升皇甫谧针灸技术。依托皇甫谧故里的区位优势,加强针灸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深度挖掘皇甫谧针灸文化,研究皇甫谧学术思想。依托平凉高层次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探索总结针灸推拿技术防病治病经验及作用,倡导绿色疗法,减少药物副作用及使用比例。

(六)智能制造、绿色建材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和建材企业,着力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培育行业品牌,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培育“专精特新”工业小巨人。推进以高性能铸锻件、成套矿用装备、成套电器装备等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为方向的技术攻关项目,加强产业链科技信息情报跟踪收集、研究利用,持续开展产业链专题信息精准推送服务,提升企业在产品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方面的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逐步加快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进程。

专栏6  智能制造、绿色建材产业创新重点

1.军民两用电真空器件产品研发关键技术。开展靶标雷达发射机靶标(无人机)磁控管、宽带行波管、X射线管、大功率磁控管、真空快速旁路开关系列产品的研发。

2.疏水阀系列产品升级换代关键技术。开展智能化疏水阀产品研发以及疏水阀在线检测技术研究。

3.新兴制造产业技术研发。开展载重自动导航车、机械式停车设备、大规格卡盘、新能源换电站充电桩、医用口罩机等产品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4.新型建材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固(危)废的技术研发示范。

5.生物技术研发及应用。开展动物脏器、骨血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植物蛋白肽、牛骨胶原蛋白肽产品研发与产业化。

6.智能光电产品研发。开展半导体芯片贴片、芯片封装、液晶显示面板、玻璃盖板触摸屏、摄像头、新材料、手机配件等光电产品及国产电脑组装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研发。

7.信创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研发。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带动作用,重点开展信创产业链上下游应用产品研发

8.智能机器人研发。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相关智能化成套设备、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研发

(七)文旅康养依托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谧医学文化等资源优势,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大科学和技术研究,加快文化旅游专有装备研发,促进文化旅游体验、展示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创新升级。

专栏7  文旅康养产业创新重点

1.文化旅游数字化技术研发。开展文化数字处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传播及数字娱乐创新产品等研发。

2.文化旅游装备研发。开展文物数字化装备和智能感知终端、智慧博物馆装备等智能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采集、文化体验、公共文化服务等专用装备技术研发,加强舞台演艺和观演互动、影视制作和演播等高端软件产品和装备研发。

3.智慧旅游。建设集文化旅游资源虚实展示、地理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大数据平台,提供文化遗产资源虚实互动、旅游地理信息导引、旅游产品营销、线上线下演出等一站式文化旅游综合服务。

 

生态环保以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打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展水体、土壤、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支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专栏8  生态环保产业创新重点

1.开展煤炭、冶金、电力、建材、化工、农业、林业等重点领域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温室气体排放智能监测关键技术研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与示范。

2.发展生态系统监测、修复、评价技术,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生态恶化预防和治理、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等研究和技术集成。

3.开展重点地区和城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水源污染特征及成因、监测防控及预报预警技术研究。

4.集成示范农业面源污染与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开展有害废弃物高效、无害化生物降解技术研究。

5.开展景区、中小城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医用废弃物等减量化、安全化、资源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科技支撑民生持续改善

以科技保障改善民生为切入点,在乡村振兴、生命健康、公共安全、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与综合示范。加大民生科技计划项目投入力度,持续推进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建设。

(一)乡村振兴按照一县一园、一园多业、分县创建、整市打造的模式,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打造成乡村产业发展的产业集聚平台、投融资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政策高地,统筹布局现代种养、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科技研发等功能板块。以乡镇为平台,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深度融合、产村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9  乡村振兴创新重点

1.支持各县(市、区)依托各自产业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的平凉红牛、苹果、马铃薯、道地药材、设施蔬菜等种质创新、技术示范推广转移转化、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

2.以农业科技园区、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和服务站、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数字乡村建设等为载体,为科技特派员、农村中小微企业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提供创业创意空间、创业实训基地。

3.围绕农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在畜牧、林果、中药材、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等领域开展科技服务,建立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和培训基地。

4.大力开展东西部科技协作,加强新技术、新型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生命健康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在重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防控、智慧医疗健康、健康产业等领域,加快医疗健康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的研发、推广和科技成果应用,着力提升基础医学、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科技水平。

 

 

 

 

专栏10  生命健康创新重点

1.开展重大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临床综合诊断和治疗康复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医学攻关和中西药协同攻关。

2.提高人口调控、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的技术水平,开展生殖健康适宜技术、出生缺陷与遗传病防控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技术研发。

3.加大电子病历系统、临床应用系统、慢性疾病管理系统、区域医疗信息交换系统等技术研发,推进电子信息关键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

4.加强食药保健养生研究,发展康复保健、养老服务、健康旅游业,开发温泉养生、中医药养生、游乐养生、美食养生等特色服务。

5.加强市级医院开展疑难重症的诊疗和研究能力,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公共安全围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安全、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处理等民生热点问题,开展科技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示范,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

专栏11  公共安全创新重点

1.发展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技术,加强采煤、特种设备操作等高危行业重大突发事故应急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

2.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测、监测、预警、标准、控制等技术的开发,开展农产品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品质与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研发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与安全控制信息服务平台。

3.积极研究与应用新冠肺炎、艾滋病、禽流感、甲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精准防控新技术,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技术、疫苗研发、诊疗技术、创新药物等科研联合攻关。

4.加强气候变化、消防、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开展气象地震灾害预测预警救援、环境地质灾害预测监测及应急救援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示范,提升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水平,保证应急救灾装备的先进性。

)新型城镇化加强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扩容提升和凸显特色并重,加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在激活产业节约用地、现代农业、保护生态、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加强项目支撑和先进技术应用推广。围绕做强中心城市、做大县城、做精小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城深度融合。

专栏12  新型城镇化创新重点

1.聚焦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等产业,建设以科技为先导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2.培育和建设一批科技小镇,促进科技小镇“产城人”融合。发展一批休闲旅游、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商贸物流等特色小镇,增强城镇集聚与辐射带动力。

3.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大数据平台为核心,采用云、物、端构建三级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城市各级、各行业智慧应用平台。

、重大项目引领科技创新

着眼于平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做大做强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九大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部署和谋划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重点优势产业链培育攻坚,促进优势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迈进、由短链向长链延伸,为打造产业链畅通完善、产业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提供支撑。

专栏13  科技重大项目

1.炭分质转化利用全产业链发展关键技术应用推广

2.“平凉红牛”新品种选育。

3.平凉红牛高档肉牛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4.静宁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关键技术研发

5.苹果矮化密植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研发。

6.智能终端光电产业链关键技术应用推广

7.信创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应用推广。

8.靶标雷达磁控管及产业化。

9.智能化蒸汽疏水阀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10.平凉文旅康养产业先进技术示范应用

11.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发。

12.灵台八眉猪、静宁静原鸡等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

13.蔬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核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

1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关键技术研

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主体、投入体系、创新平台、人才队伍、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创新创业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科技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行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与共性技术研究应用项目的支持。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管理跟踪推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开展“揭榜制”科研立项,采用定向组织、悬赏揭榜等模式,围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社会应急突发问题,遴选出全市范围内影响力大、带动性强、应用面广的科研项目,面向全社会招标揭榜。健全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市级评估咨询专家数据库,吸纳省内外高水平专家入库,建立专家信誉等级评价体系。赋予科研单位更大的经费自主权,允许科研单位自主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入。

(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创建一批、贮备一批、培育一批”的方式,每年遴选一大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较好、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科技型企业作为高新技术后备企业进行精准精细扶持培育。支持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围绕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文旅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及绿色建材、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鼓励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较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形成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工作,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研究,推动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从源头创新到应用开发,从科技攻关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从人才培养到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的全链条创新活动。针对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协同攻关。

(三)建立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市级财政科技投入预算,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支出的科研经费稳定增长机制。采取综合性奖惩措施,对各县(市、区)、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2个指标进行重点考核,切实强化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积极组织申报国、省级科技项目,弥补资金和经费缺口。健全和完善对各类创新平台的奖补机制,将奖补资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自主立项先行投入开展研发活动。对于中小微科技企业,按照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进行奖补。统筹利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奖补资金等现有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发展各类科技股权投资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培育等方式,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基金体系。鼓励保险机构、政府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保险、融资担保业务,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

(四)培育优化升级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为引领,高水平建设甘肃平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平凉红牛主导产业创新区,建立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支持甘肃省科学院平凉分院和甘肃省智能终端光电产业研究院建创产业研究中心,打造西北信创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加快建设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中煤集团、山能集团、华煤集团等企业,建设绿色煤化工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科技企业优先培育发展数字产业和智能制造研发机构。鼓励甘肃医学院、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科研院所改革,共同组建公司法人性质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发集团等新型研发机构及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五)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着眼用好现有人才,精准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储备未来发展需要人才,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大力引进和集聚一批实用技术人才。鼓励开展柔性引才引智,全面实施“百千万崆峒英才”计划,发挥专家工作站(室)等高层次人才技术引领作用,针对中高级人才“退休潮”制定相应的留聘、续聘办法,通过“传、帮、带”培养接续人才。建立科技“人才池”制度。引导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向企业关键技术岗位流动,给予相关人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用人单位和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支持优秀科技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大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力度,对农村“田秀才”“土专家”建立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吸引更多本地人才投身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全面落实“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六)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鼓励企业牵头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与中试、验证平台,提升中试熟化能力,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通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企业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门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互联网+”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申报认定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组织认定一批市级众创空间。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完善技术成果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放宽收入分配限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单位领导人员作为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或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可以享受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分成,获得现金、股权或出资比例奖励。

(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加快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完善有利于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构建提升创新效率和效益的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引导管理力度,持续加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的培育和专利人才培养挖掘专利申请潜力,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有效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利鼓励企业对创新成果申报知识产权,支持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对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并形成良好经济效益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八)加强科技领域交流合作抓住平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战略交汇地区的重大发展机遇,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思路,主动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注重从技术、信息等方面,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带动轴。鼓励全市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科技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导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的龙头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合作交流水平。构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平台,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平台,建立dafa888官网合作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

(九)营造科技创新创业氛围出台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建设创新型平凉的政策文件,完善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活力。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体系,实行科研信用在各社会领域诚信信息共享共用,进行联合激励与惩戒。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和审核制度,将签订科研诚信承诺书作为申报科研项目、创新平台、科技奖励、重大人才工程的必要条件。支持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一线或离职创办企业。建立全市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着力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创新科学普及理念及模式,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全社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面落实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意识,让创新理念成为社会共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科普基地和场馆建设,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为新技术、新成果提供更多的科普场所和载体。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把落实各项任务、提升创新能力真正摆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市、县(市、区)、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联动,强化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按照责任主体和工作职能,明确任务分工和工作要求,凝聚共识。坚持规划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做好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配套衔接加强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以及有关专项规划等密切衔接,使其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制度创新、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方面协调一致,强化对本规划的支撑,确保规划整体性和协调性。

(三)突出考核评价加大创新改革和考核评估与督查力度,完善责任考核机制,将规划所定目标任务纳入年度绩效考评范围。时开展中期评估和阶段总结评估,对规划实施效果出综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科技创新最新进展和经济社会需求新变化,对指标和任务部署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赋予《规划》时代性、创造性。

上一篇

下一篇

 
dafa888体育,dafa888官网:平凉市科学技术局 备案号:陇ICP备15001910号-2 网站标识码:6208000004
地址:平凉市崆峒区西门坡91号 邮编:744000 电话:0933-5969282 甘公安备62080202000119号